目前分類:游走在自閉光譜的邊緣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2017年,CBS新聞網播報一系列有關唐氏症在冰島因為產檢及墮胎而消失的新聞,這則新聞讓美國墮胎合法化的爭議再次浮上檯面,父母有沒有權利墮掉因產檢而得知可能有先天殘疾的胎兒呢?政府能否禁止這些父母墮胎呢? 國家能不能利用納稅人的錢來幫這些父母墮胎呢? 這則新聞也讓我開始思考如果產檢時可以測出自閉症,父母該選擇墮胎嗎?我會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2017年我兒子四歲,正式確診輕度自閉症。

文章標籤

Momst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喬治出生前,我和波爸說好要幫助孩子成為「雙語人」(a bilingual)。我看了一些書,找尋幫助孩子成為雙語的方法,最受推薦的方法是父母一人講一種語言( 「one parent, one language」),據說這樣孩子可以比較快學會轉換兩種語言。我記得喬治出生那晚,我對著波爸說英文,然後要轉過去跟喬治講中文時,發現自己一下子轉不過來,因為我已習慣只講英文,我深刻感受到要迅速流暢地轉換兩種語言真的不容易。大部分的人認為五歲以下的小孩學一種新語言,就像呼吸一樣自然,其實不然,就我的觀察,小孩學語言很快,但他們忘得一樣快,有些小孩跟爸媽到美國出差,一年後,英文呱呱叫,但一回台灣,如果沒有刻意維持聽說英文的環境,幾個月內,英文就忘光光了。在我們這邊,我遇過一些中國的小孩,開店的父母工作忙,將小孩送回中國給爺爺奶奶帶,五歲要上學再帶回美國,他們很快的學起英文,不過因為家長的英文不行,孩子為了溝通,通常會保持他們的中文聽說能力。但是雙薪且英文好的家庭,反而容易完全不講中文,因為很早就送孩子去學校,在學校只講英文,加上孩子知道父母會英文,就失去動機繼續講中文,而父母通常也不容易強迫孩子,所以孩子只會保留聽得懂中文的程度。所以,孩子能不能成為雙語人,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有需要使用雙語的環境。

喬治出生不久,波爸自己出來開律師事務所,真的是創業維艱。早上六點出門,晚上六點回家吃飯,然後再回辦公室工做到十一點,週末繼續工作。壓力大,收入很不穩定。波爸幾乎沒時間陪喬治,當他發現喬治一歲還不會講爸爸媽媽,一歲半還是不會講爸爸媽媽,到了兩歲還是不會講爸爸媽媽,波爸變得越來越擔心,他開始相信,雙語是造成喬治晚說話的原因。因為波爸的過長工時以及焦慮,我很快放棄父母一人講一種語言( 「one parent, one language」)的計畫,我開始對喬治講兩種語言,以增進喬治對兩種語言的接觸。因為我大妹的兩個女兒也都是兩歲以後才開始說爸爸媽媽,但兩歲半以後他們的語言發展開始步入正軌,我認為喬治也會如此,所以我不像波爸那麼擔心。

文章標籤

Momst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

註:「且戰且走」 是《三國演義》作者羅貫中所創的一句成語,原意為在戰場上邊打仗邊撤退,後來也比喻一邊應付當前的局面,一邊另有打算。

一星期前,喬治的幼稚園老師寫一封email給我,喬治星期五下午不知為何開始哭泣,老師用盡方法也無法讓他停止哭。老師還說,喬治最近很常哭,有時候是為了一些小事(比如撞到桌腳),有時候是因為他不想做某些活動,有時候則找不出原因 。老師問我,通常我在家是如何讓他停止哭。我想了一個星期,還是不太確定如何回老師的信。我第一個反應是跟老師寫說:「不要理他ˊ,他會自己停止哭。」,因為這真的是我在家的做法。但是,總不能讓全班聽他一直哭吧?我一邊在想如何回應老師的信,一邊也回想起過去六年(喬治剛滿六歲),我是怎麼應付喬治的大哭大鬧。

文章標籤

Momst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們住在喬治以後要讀的小學附近,走路五分鐘就到了,因為住得近,所以之前暑假時常去國小操場玩,後來不太去了,因為遇到國小學生教喬治講髒話,那個小孩跟喬治說:「去跟你媽說XXXX」,喬治就真的跑來跟我說XXXX,我當下馬上制止那個國小生,但後來同樣的事情又發生,就很不想帶小朋友去操場了。另外,有時喬治看到別人有新奇玩具或是他對某個人好奇,他會一直湊過去,有的小朋友會很不客氣的趕他。其實,我也聽到有國中生或國小生看到我們就開玩笑的小聲說「chink」或「Asian invasion」,這些都是貶抑的話。我的想法是「嘴長在別人身上,無法阻止別人講,但可以不要理他們」,我也希望喬治這麼做,但有時也希望喬治可以回罵,讓人知道他不是好欺負的。不過,我們也遇過很友善的小孩或大人。其中,有一個爸爸會在傍晚時帶他的三個小孩到操場玩,這個爸爸也是新移民,是從烏克蘭移民過來的,小孩在這裡長大,都只講英文。最大的小孩現在已經是國中生(六年級),他長得很輕秀,靜靜的,不太說話,但有三次他過來跟我說話。每一次都是一樣的開場白,他會說:「你比較想住在永夜還是永晝的地方?」,燃後他會開始說南極和北極會有永夜及永晝。第一次的時候,我心想「哇!這孩子這麼喜歡科學啊!」後來,他每一次都跟我講一樣的內容,有時我試著轉話題,因為我對南極北極所知有限,也聽不太懂他講的一些內容,但他似乎對其他話題不感興趣,通常他會走掉了。其實我因為與別人講英文時會過度緊張,常常變得聽不懂別人的話,所以我並沒有察覺這個男孩有異,一直到我在喬治的幼兒園遇到那個爸爸(他的小女兒目前跟喬治同一個學校),他才提起他的兒子有自閉症,現在上特殊學校。學區會評估特教孩子,看看他們是否能在一般班級上課,或是到特殊班級,或是到特殊學校。如何參與學校的評估以及如何為我們的孩子爭取最適合的權益,是我們很快要面對的問題。

這個國中生看起來那麼正常,只有在跟他互動後才會發現他的不同,喬治也是這樣。喬治現在跟那個操場上的國中生一樣,他用他喜歡的電視台詞開啟與別人的對話,最近喬治喜歡的是好奇猴喬治裡的對話,所以他在跟阿公或阿姨Skype時,或是跟走過我們家門前的人,他不是先說哈囉,他會說:「好奇猴喬治的機器人不見了,他被埋在沙子裡了。」,然後別人必須說:「那要怎麼辦?」,喬治會說:「就用金屬探測器找啊!」,講到這裡,不認識喬治的人會覺得這個孩子很厲害,但認識他的,就知道還有接下來的台詞要背,也就是好奇猴喬治借了金屬探測器,但後來沒電了,那怎麼辦呢?可以利用無線電收音機以及計算機做一個金屬探測器,他可以將整段對話完整的背出來。而且他最厲害是,遇到講中文的,他會用中文講這段對話,如果遇到講英文的,他會自己將對話翻成英文,翻得很正確。對於喬治這個年紀的孩子,不符常規的對話,會讓人覺得有趣,但年紀越長,就會越顯得怪異。其實,喬治可以進行很正常的日常對話,但他確實有一些跳tone的社交行為。也許他只是因為太少出門跟其他小朋友或大人互動,長大就會改進了。喬治會不會成為另一個「操場上那位自閉國中生」呢?我們只能靜觀其變。

文章標籤

Momst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關於什麼是「泛自閉光譜障礙症」(Autism Spectrum Disorder,通常簡稱「自閉症」),或是自閉症如何診斷及治療的文章或影片,不管是英文或中文,網路上非常充實,我不是專家,所以寫的內容只是自己的理解。通常在診斷與檢測自閉症的時候,醫生會注意三大項目: (1)社交互動的能力,(2)語言溝通的發展,以及(3)重複的動作或狹隘的興趣。通常醫師也會問父母,孩子是否有高度感官敏感或是情緒控制的問題,或是有仿說(echolalia)的行為。有些自閉的人會同時有大肌肉或小肌肉肌力不足的情況,或是過動症,強迫症,焦慮症,學習困難,和智力發展障礙等等。

如果你的周遭沒有自閉症者,以上這些醫學或心理學名詞,對你來說,可能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和印象。其實,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一些人際溝通的問題或我們喜歡固定做的事,雖然可以用我們自身的困難經驗去理解(比如,有人覺得自己老是講錯話),但自閉症者的腦內神經與一般人不同,如果用道路來比喻,一般人的腦袋出生就內建一些道路(比如,寶寶喜歡看人臉勝於看物品),然後在經年月累的使用下,這些道路越來越平坦,甚至截彎取直,讓很多行為成為自動反應。但自閉症者的腦內可能不存在一般人有的道路(神經),所以不管多麼努力,他們就是沒辦法開發出那條大部分的人都有的道路,或是他們要比別人加倍努力,才能將那些崎嶇的路稍稍鋪平。有些自閉症者的感官道路過度發達,沒有辦法像一般人一樣自動過濾週遭的聲光刺激,一般人沒注意到的小聲音,對他們來說,好像把收音機的音量開到最大。因為跟腦內神經結構有關所以自閉症是一種終生障礙,不是看看幾本人際溝通的書,或是參加幾個自我成長的講座,就可以輕易改變的。每一個自閉症者的症狀不同,影響生活自理的程度也不一,有的有嚴重自殘行為,只能待在專門機構,有的經過治療或學習,可以跟一般人一樣正常的獨立過生活。

文章標籤

Momst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