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什麼是「泛自閉光譜障礙症」(Autism Spectrum Disorder,通常簡稱「自閉症」),或是自閉症如何診斷及治療的文章或影片,不管是英文或中文,網路上非常充實,我不是專家,所以寫的內容只是自己的理解。通常在診斷與檢測自閉症的時候,醫生會注意三大項目: (1)社交互動的能力,(2)語言溝通的發展,以及(3)重複的動作或狹隘的興趣。通常醫師也會問父母,孩子是否有高度感官敏感或是情緒控制的問題,或是有仿說(echolalia)的行為。有些自閉的人會同時有大肌肉或小肌肉肌力不足的情況,或是過動症,強迫症,焦慮症,學習困難,和智力發展障礙等等。

如果你的周遭沒有自閉症者,以上這些醫學或心理學名詞,對你來說,可能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和印象。其實,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一些人際溝通的問題或我們喜歡固定做的事,雖然可以用我們自身的困難經驗去理解(比如,有人覺得自己老是講錯話),但自閉症者的腦內神經與一般人不同,如果用道路來比喻,一般人的腦袋出生就內建一些道路(比如,寶寶喜歡看人臉勝於看物品),然後在經年月累的使用下,這些道路越來越平坦,甚至截彎取直,讓很多行為成為自動反應。但自閉症者的腦內可能不存在一般人有的道路(神經),所以不管多麼努力,他們就是沒辦法開發出那條大部分的人都有的道路,或是他們要比別人加倍努力,才能將那些崎嶇的路稍稍鋪平。有些自閉症者的感官道路過度發達,沒有辦法像一般人一樣自動過濾週遭的聲光刺激,一般人沒注意到的小聲音,對他們來說,好像把收音機的音量開到最大。因為跟腦內神經結構有關所以自閉症是一種終生障礙,不是看看幾本人際溝通的書,或是參加幾個自我成長的講座,就可以輕易改變的。每一個自閉症者的症狀不同,影響生活自理的程度也不一,有的有嚴重自殘行為,只能待在專門機構,有的經過治療或學習,可以跟一般人一樣正常的獨立過生活。

美國很強調自閉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,不過,有些孩子在三歲以前,可能有自閉症的特徵,比如,兩三歲才開始說話,不喜歡跟其他小朋友玩,情緒起伏很大,只喜歡特定活動,高度敏感等等。這些孩子到四、五歲時,隨著語言的逐漸發展,在社交或智力發展上,會變得越來越像其他同年齡的小孩。雖然有些還是會跟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樣,比如只顧講自己感興趣的主題,不會看人臉色,或講話太直白等等。但是,也有孩子在兩、三歲被診斷有自閉症,後來卻變得跟一般孩子無異。對於這樣的孩子,自閉的診斷及早療,是否有必要或甚至有害,專家還沒有定論。

我們(尤其是我先生)很早就懷疑喬治有自閉症,會到四歲多才安排檢測,有很多原因,首先,雖然喬治不喜歡跟其他人玩,但他喜歡親我抱我,這跟典型自閉完全不像,另一方面,喬治長在中英雙語環境,有些雙語孩子比較慢才開始說話,而他確實是在兩歲多時開始說話,另外,我妹的兩個小孩都兩三歲才開始說話,也都沒問題,還有,喬治喜歡重複的行為是看書,他會不斷重複某本書或是書本某一頁,直到整本書都背起來,我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是俗話說的大隻雞慢啼那種吧,甚至有可能是有「愛因斯坦症候群」(媽媽是個樂觀的人!),所以我(們)決定給他多一點的時間,按自己的步調成長,不過他四歲做健康檢查時,在診療室裡大哭大鬧,所以小兒科醫師強烈建議我們帶他做進一步評量,此外,他也快上幼稚園了,我們早晚要面對測驗的問題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Momste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