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早上,我做了巧克力香蕉瑪芬(muffins),然後唸書給我們家的三隻小豬聽,我們先唸福澤由美子的「森林裡的好朋友」這本書,這本書中的大熊在蛋糕店得到一株小小的幼苗,到了秋天種出了一大片南瓜田,而小睡鼠得到一株大幼苗,但到了秋天卻只看到地面上枯萎的葉子和藤蔓,鼴鼠告訴失望的小睡鼠,地底下有驚喜,原來是結實累累的地瓜,這本書讓我想起我們家中的「東西大科學」套書中的「番薯番薯」這本書。英文老師的職業反射讓我一拿起「番薯番薯」這本書後,就開始邊翻書邊問我的孩子:「這本書是ficiton還是non-fiction?」,然後我猛然想起四歲的小薇和兩歲的小喬還不知道什麼是ficiton及non-fiction,所以改口問:「這本書是真正的事情還是編出來的故事?」,小薇和小喬當然還是一頭霧水,只有從幼稚園就開始學習區分ficiton及non-fiction的喬治很有自信的回答:「Non-fiction!」。
在台灣,學校會教學生區分文章體裁, 將文章分為論說文、記敘文、抒情文和應用文,然後論說文又分為議論文及說明文,而記敘文又分為記事文和敘述文。在美國,從幼稚園就會開始帶ficiton及non-fiction的概念,簡單說就是像書店中的「文學類」及「非文學類」,為什麼這麼早就開始教孩子區非「文學類」及「非文學類」呢?不是為了考孩子,而是要教孩子:不同的文類,有不同的閱讀方法。老師要帶孩子看某一本non-fiction的書時,比如看一本關於「蝙蝠」的書,會先問全班學生對於「蝙蝠」知道多少,學生會舉手講講他們知道的事或他們心中對「蝙蝠」的疑問(比如,「蝙蝠真的會吸人的血嗎?」,老師會將學生說的內容寫下來,然後有些老師會先介紹一些單字,然後唸這本書給孩子聽,唸完整本書或一部份後,再問問學生,他們學到什麼新知識。透過這個教學流程,老師教學生,先問問自己知道哪些知識,還有想知道什麼知識,然後教孩子「非文學類」(尤其是資訊類)書籍的閱讀策略並不是要從頭讀到尾,而是又從書中獲取自己未知的資訊。至於文學類(fiction),則是教學生故事的組成部份(人物,時間,地點,發生什麼事)及故事的發展流程(開頭,衝突,和結局),然後要討論人物的心情及想法。所以,老師教學生區分ficiton還是non-fiction,不是為了考試,而是要教孩子如何讀不同文類。(這裡有一篇學校老師寫得文章,解釋她的教學目的及方法,簡潔有力:「Fiction or Nonfiction? Why Do We Care?」)
另外一個美國老師的閱讀教學方法是,針對同一個主題,同時介紹ficiton及non-fiction的書,讓孩子更容易區分兩種文類的不同,也是將英文課(Language Art)與自然科學課和人文社會課結合的方式,還能夠同時兼顧有些孩子對「文學類」比較感興趣,而有一些孩子對「非文學類」比較感興趣。(參考文章「Pair Nonfiction with Fiction to Enhance Literacy」) 。如果您家中有針對同一主題的不同ficiton及non-fiction書籍,也可以試著帶孩子認識文類,並學習不同文類的閱讀方法。
↓ 「森林裡的好朋友」這本溫馨的故事書帶小朋友認識南瓜及地瓜的生長過程
↓ 東西大科學套書中的「番薯番薯」這本書,介紹了番薯的生長過程,照片非常精美
↓ 「七隻小老鼠挖地瓜」是我們家中的另一本關於地瓜(番薯)的故事書,同時拿出來讀
↓ 因為跟我們家小朋友介紹「番薯」和「地瓜」是同一種東西,也跟他們提了一下在美國「yam」和「sweet potato」常混用,然後想到這本有趣的英文書「I Yam a Donkey」,YouTube上有影片喔
留言列表